12月9日下午3时,梅建军南开大学客座教授致聘仪式暨南开史学名人讲座(124)在历史学院天挺阁举行。致聘仪式上,陈絜教授向听众介绍了梅建军教授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成就,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出席仪式,为梅先生颁发了“南开大学客座教授”的聘任证书并佩戴校徽。
致聘仪式结束后,梅建军教授发表了题为“从宜昌出土的锡箔看东周时期金属技术的演进”的学术演讲。讲座由陈絜教授主持,我院贾洪波教授、黄相辅副教授、赵庆淼讲师及历史学院、哲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数十位师生参加致聘仪式并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梅建军教授首先介绍了先秦时期金属锻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梅教授指出,在青铜时代早期,锻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小件工具的制造。不过,随着组合陶范铸造法的兴起,锻造技术在商代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直至西周才重新被较多地运用到铜器制造中。随后,梅建军教授重点介绍了湖北宜昌当阳曹家岗5号墓和赵巷12号墓出土的锡箔制品。此批锡箔制品数量众多,系金属甲片上的包覆物,其上纹饰均带有鲜明的“动物风格”特征。经科学分析可知,锡箔底片多为锡铅合金,箔片多为纯锡制品,二者均系锻造所得。由此,梅教授就锻造技术在东周时期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展开探讨。他指出,宜昌出土的这批锡箔制品,一方面反映了当时金属技术发展的多样化,同时也体现出贵族阶层利用新材料与新工艺以展示自身社会地位及财富的愿望。至于纹饰风格,则可能是楚文化圈与北方草原地区文化交流的结果。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及相关问题与梅建军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整场讲座视野宏阔,内容充实,见解深刻,听众普遍表示深受启发。
梅建军教授现任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在中国冶金史、科技考古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领域成就卓著。梅先生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将对南开史学的学科建设和国际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颖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