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芳:南开奠定我的学术路


来源:广州市南开大学校友会


图片


姓名:张荣芳

专业:历史学

籍贯:广东

去向:中山大学

南开园的大学生活

师兄在大学时是个勤奋的学生,每天过的是“四点一线”的生活: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在课余活动方面并不活跃。他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分为了三个阶段:一、二、三年级的基础课阶段,四、五年级的专门化课程阶段以及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师兄在不同方面有所受益。

图片    

   1959年入学第一年冬天摄于图书馆前

师兄认为,扎实的基础课是南开历史系成功的一大原因。至今谈起,他仍赞不绝口:“一、二、三年级的基础课全是名教授上的。到了80年代国家恢复博士生制度的时候,所有给我们上过基础课的老师都是第一批的博士生导师,说明他们是学术上很有成就的老师。所以我觉得我是有幸在南开听了这些老师的课。”接着师兄便如数家珍地列举出来:王玉哲老师上“先秦史”、杨翼骧老师上“魏晋南北朝史”……另外,师兄指出他没有采取当时一些同学的“上课做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学习方法,而是上课认真听讲,做简要的笔记,课余看很多课外书,老师开的书单他都会找来看。

师兄还认为,教学环节的连贯和完整是南开历史系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上课听课、做笔记——课后做作业、阅读——讨论——疑难解答的教学环节始终贯彻在基础课中。“第一阶段,我主要是得益于基础课”,师兄这样评价第一阶段的学习。    

到了分专门化的阶段,虽然专门化课程和基础课课程是同一批老师授课,但课程更专业了。师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中国古代史专门化”的课程,他称道这个阶段同样是得益匪浅。师兄以杨志玖先生开设的“元史”课程为例说明:“课前会发两个材料:关于元史的基本史料目录,现代人研究元史的论著目录,然后会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目录到图书馆找书看,而且要求精读一、两种的基本史料……太受益了。知道这个行道里有哪些人做过研究,有哪些人有什么名著。”


图片

1964年毕业前中国古代史专门化师生合影于图书馆前  

师兄曾在南开大学80周年校庆时写下的《治学方法从众师中来——忆南开历史系老师对我的教诲》一文中这样写到:“这两种材料给我的印象深刻,至今我研究问题,都是从这种方法入手。”另外,在开列的元史研究书目中第一次看到陈垣的多种研究专著,加上先生本人对陈垣的尊敬,使师兄对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的史学大家陈垣也产生了兴趣,并在后来治学重心从秦汉史转向近代岭南学术史后对其人进行了专门研究。

至于第三阶段,师兄感慨“对学生的锻炼太大了”。在写作四年级的学年论文时,师兄的题目是《两周“小人”身份》,受王玉哲先生指导。五年级的毕业论文,师兄依然选择王玉哲先生出的同一课题,题目定为《两周的“民”和“氓”非奴隶说》。“四五年级的整个精神境界就是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里面”,定下题目后,师兄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具体方法是把先秦的文献中的“民”、“氓”都找出来,证明皆不是奴隶。师兄进一步谈到他利用工具书找出文献中的“民”、“氓”的方法,提起曾向来新夏先生请教《佩文韵府》的使用方法,至今受用。

除了学业上得到很大的长进,师兄还指出“南开教我读经典”,这些经典可分为三种:马克思主义经典、史学经典、提升人生修养的经典。关于从中的获益,师兄曾在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时写下《南开教我读经典》一文详细讲述。

    图片

 2003年8月回母校

谈毕业后的学术道路

 南开园的大学生活对师兄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那就是使他意识到自己志于历史研究和教学,所以在分配填志愿的时候,他在所有志愿都填上历史的研究机构,除了最后一个填了地质部。因为当时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指向那里就奔到那里当时质部来历史系要人,在地质部工作是最艰苦的,所以最后一个志愿是地质部。师兄还因此受到一番拐弯抹角的批评。后来刚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当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到南开大学选人,虽然师兄已被录取为研究生,但因为那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得到他的论文指导老师王玉哲先生等人推荐,最后进入了历史研究所工作。

在1973年,师兄离开北京,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本来被安排到的职位是在考古专业任教。但是师兄一来一直是从事文献研究没有考古发掘经验,二来由于患有色盲无法辨认地层,更重要的是他本志于中国古代史,所以在考古教研室任教几年后,师兄又转到古代史的教学。

图片

20028摄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令人意外的是,师兄在任历史系几年副系主任之后,竟被任命为中山大学副校长。谈起这个职务,师兄说无论他还是他身边的人都对这个安排甚为不解。师兄虽然注重教学与研究,但对行政工作,也尽职尽责地去努力工作。可师兄终究是更志在教学和研究,在换届的时候就选择退下来,并表示“变轻松了”,也有更多的时间做研究了,还笑称可以“穿着运动裤去打太极拳了”。

一直以来,师兄在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领域孜孜不倦地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而今过了古稀之年依然耕耘其中。师兄于2013年所作的《我的学术道路》一文中提到,“生命不息,学术不止,这就是我的座右铭”。

图片

2004年7月摄于波罗的海游轮上

谈大学和大学生的发展

正是在南开园就读时得益于水平相当高的先生们和扎实的基础教学,师兄认为大学要“落实大学之本”,“抓好本科教育”,“名师要到第一线给本科生上课,而不是纯粹搞科研、争课题、争名争利、争上镜头”。此外,师兄还寄语我们大学生要“扎扎实实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做事,做每一件事都要潜进去做”。我想,这也正是师兄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治学之法吧。                 

图片

2016年8月与采访者蒋超仪、何楷泳

合影于中山大学历史系陈寅恪铜像旁

图片来源:张荣芳校友

编辑:马童童


南开广州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