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1895-1965)
编者按
蒋廷黻,1895年12月7日生,湖南邵阳人。著名史学家、外交家,南开大学历史系奠基人,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先驱,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1912 年,蒋廷黻赴美留学。1919 年夏,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历史,1923 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南开大学迁到八里台新校园、成立历史系。此时回国的蒋廷黻加盟南开,担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后任历史系主任并兼文科主任,开设“西史大纲”“欧洲近代史”“法兰西革命史”等课程,并最早开展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
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系原系主任魏宏运先生曾撰文《蒋廷黻教育思想举例》(载于2012年11月13日《南开大学报》),记述南开大学迁入八里台新校园之初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以及蒋廷黻先生广博学识和奠基肇始之功对南开历史系的影响。
文章写道:“1923年到校之后,蒋廷黻住在教师宿舍10号房间。蒋廷黻是一位博学之士,兴趣广泛,才华横溢,南开大学为其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
“彼时南开学风特征之一,是经常举行中外名人演讲。如哲学家杜里舒讲‘历史之意义’及‘伦理之自觉性’,罗素讲‘哈佛大学的几个哲学家’,印度诗人泰戈尔讲‘印度教育状况’,梁漱溟讲‘孔子底真面目’,马寅初讲‘中国何以无健全之金融界’,以及陶行知、顾维钧、王正廷等等都在南开学术活动中留下了足迹。蒋廷黻到南开后,更加重视这一学术活动。”
“蒋廷黻认为学文科的人,应该注意几件事情:第一是国学,他说既是中国人,自然就不应当不懂得中国的国学。不过学文科的人,对于国学尤当特别注意。第二注意社会的状况,他认为‘社会的经验,也是文科学生所不能缺的’,并且‘读书尤不能包括求学的全体,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第三是英文,要求每小时最低限度能看20页。第四是要懂得自然科学的某一门门类,他以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都是自然科学家为证来说明这一问题。第五要注意身体。这五项,也是今日青年应该努力的。他认为,中国国学源远流长,涵盖广博,内容丰富,应以历史主义眼光对待这一问题,接受、继承、发扬优秀的。”
值蒋廷黻先生诞辰128周年、南开历史学科创办100周年之际,“文化名人与百年南开”栏目推出此文,以飨读者,亦资纪念。
蒋廷黻教育思想举例
魏宏运
1923年于南开大学发展史上是不能忘记的。举例讲,其一,新校园在八里台落成,8月,学校全部迁到八里台。其二,南开大学第一届学生21人完成学业,于秀山堂举行毕业典礼,校长张伯苓和时为南开大学客座教授的梁启超与会祝贺。其三,南开暑期学校在八里台出现,名师济济一堂,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其四,1923年新生入学开学典礼在秀山堂举行,全体师生参加。张伯苓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开办大学之目的,在使学以致大,学以易愚,学以救国,救界。学能求真理,又能改善人格,故欲达到此目的,须自大学时代作起,一学者终身从事于学理之研究,然作学者须先具以下五种善行:一立志,二敦品,三勤勉,四虚心,五诚意。”其五,成立历史学系,聘请蒋廷黻、刘崇鋐为历史学教授,任命蒋廷黻为历史学系主任,南开大学增加了新的科目与力量。
1923年到校之后,蒋廷黻住在教师宿舍10号房间。蒋廷黻是一位博学之士,兴趣广泛,才华横溢。南开大学为其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
张伯苓很欣赏蒋廷黻的本领和学识。蒋担任历史学系主任兼文科主任,文科包括教育心理系、历史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哲学社会学系,共5个系。他还兼任校评议会委员。大学教员会第一次常委会决定改进校出版物,有教师参与编辑,鼓励学生主办,指定蒋廷黻、饶毓泰、凌济东3位教授为委员,研究此事,写出书面报告。他还是体育爱好者,参加了李济之、饶毓泰诸教授发起组成的教职员足球队。当时南开园时常听到他演讲的声音,留下他所到之足迹。
彼时南开学风特征之一,是经常举行中外名人演讲。如哲学家杜里舒讲“历史之意义”及“伦理之自觉性”,罗素讲“哈佛大学的几个哲学家”,印度诗人泰戈尔讲“印度教育状况”,梁漱溟讲“孔子底真面目”,马寅初讲“中国何以无健全之金融界”,以及陶行知、顾维钧、王正廷等等都在南开学术活动中留下了足迹。蒋廷黻到南开后,更加重视这一学术活动。蒋是一位爱国的民族主义者,于演讲中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的科学见解。列举出他1923年的演说题目,即可看出讲演的特色。4月给南开中学学生讲选课问题。5月7日国耻纪念会在中学礼堂讲“‘五七’与‘双十节’”,同月讲“历史之新解释”,还在经济学会上讲“劳工与帝国主义”(此为他在美国的博士学位论文)。6月1日在中学礼堂讲“美国大学学生之生活”。10月初给文科学生讲学习的要求和方法。10月10日在秀山堂讲“民国12年的历史”。11月为哲学会讲“政治与经济”,下旬讲“欧洲社会主义之运动”。根据这样的记录,他比其他教授讲的次数都多,涉及面广,有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有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有对世界社会思潮的论述,针对性很强,颇有说服力。据当时人说,听他一次演讲,眼界就得到一次扩大。此言当是不虚,就有关记载举几个例证,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历史学家朴实的历史意识。
蒋廷黻与美国原国务卿杜勒斯交谈
蒋廷黻认为学文科的人,应该注意几件事情:第一是国学,他说既是中国人,自然就不应当不懂得中国的国学。不过学文科的人,对于国学尤当特别注意。第二注意社会的状况,他认为“社会的经验,也是文科学生所不能缺的”,并且“读书尤不能包括求学的全体,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第三是英文,要求每小时最低限度能看20页。第四是要懂得自然科学的某一门门类,他以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都是自然科学家为证来说明这一问题。第五要注意身体。这五项,也是今日青年应该努力的。他认为,中国国学源远流长,涵盖广博,内容丰富,应以历史主义眼光对待这一问题,接受、继承、发扬优秀的。
在演讲中,蒋廷黻阐述了拯救民族危难的史观,充分肯定了“五四”学生运动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史上实占最重要之位置”。对于如何达到民主,他说:“欲求Democracy之实现,国民须先有团结心与共同心,然后始能易君主为民主。民主国家主权在民,故民有保存其国家之义务。”这里特别强调以民为本,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在军阀暴政之下,他的这种思考有极大的价值。同时,他以坚定的语调,发出民族反抗的吼声:“吾辈皆黄帝子孙,岂容外人将祖遗产业夺去而不顾!”
蒋廷黻手迹
在“民国12年的历史”的论述中,也可看出蒋的历史观。他鄙视厌恶北洋军阀,但认为就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发展而论,社会还是有进步的。他说:“民国12年的历史,是有进步的,此非专就政治一方面立论,乃就国民全体方面立论也。民主国家,主权在民。军阀政客,乃国民之一部分,不足以代表全国。”他以普通教育的发展和几所大学的出现,作为自己的论据。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作为教师,贵在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蒋廷黻令人敬佩之处是他怎样说就怎样做。他强调接触社会,调查社会,1924年春他引领学生到农村和工厂开展实际调查。将经济史班分为两组,一组调查八里台农村平民生活状况。二组调查裕源纺纱厂。他自己随二组前去。调查返回时,还请同学们到起士林吃茶点。这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也是研究的典范。他计划经过两三年的八里台调查,汇集成册,成为八里台村史。当时论者认为这“对于社会学经济之贡献非浅也”。
蒋廷黻丰富了南开的历史文化,使南开历史学科一建立,就确立了好的学风,备受学界尊敬。
一所学校好的学风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创建,首先是教师真正厉行自己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其次需要青年人对学术权威的尊崇。一所学校,一个学科,如果有一个或几个学术领军人物,这个学校就名声远扬,也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来校就读。南开大学自创建起之所以有吸引力,就是因为在几个学科领域中有一些杰出的学者,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过突出贡献。
今日世界为知识竞争世界,知识程度之高低,关系到国家之强弱兴衰,新理想可造成种种新事业,莫不由学问而来。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我们应发奋读书,脚踏实地、孜孜汲汲地学习传承老一辈学人的学术传统。
(来源:南开大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