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梁晨:《中国近代女大学生群体量化研究》


20241112日下午,第188期“南开史学名人讲座”于历史学院天挺阁顺利开讲,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梁晨教授做了题为《中国近代女大学生群体量化研究》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贺江枫教授主持,历史学院王美平教授,王文隆、张展、马思宇、郭宁、张岩副教授以及来自历史学院的40余位同学到场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梁晨教授回顾了女大学生群体研究的学术史,指出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个案,从宏观定性角度和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讨,但缺乏微观证据,较少从人才来源和社会转型的角度观察。梁晨教授介绍了民国大学生量化数据库项目及其团队成员,并以该数据库为基础,从性别和国际两方面进行比较,由地理来源与流动、家庭背景与阶层、学业选择与动力等三个方面理解民国高等教育中的女性群体。

接下来,梁教授简要介绍了教育与近代女性独立的关系。高等教育是女性步入现代职场、参与政治与经济活动最重要的通行证之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甚至打破了男性对社会精英位置的垄断。他强调,近代中国女性获得教育并进入职场往往被视为西方思潮影响下的反传统运动,但中国女性在教育与职业获得等多个层面上与西方大不相同。

梁教授指出,20世纪初,中国大学的性别障碍迅速解体,男女同校的中国大学不仅没有单独的女性入学配额、女子学院、师资或专业,并且女学生和男学生均须经考试选拔,接受同样的教育。他根据数据库得出,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女大学生占比约20%,从国际角度而言,这个比例仅低于美国、英国和法国,远超日本,与德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发达国家持平,甚至略高于后者。相比于美国男女同校过程中的“性别区隔”(单独建立学院招收女生),英、法等将女性拒之于精英教育门外,日本有限的男女同校和女性多数就读短期大学的状况,中国的男女同校在五四运动以后迅速推广,女性得到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选择的学科也从师范、家政等向法科、医科甚至理科扩展。

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多分布于大城市或各地区的中心城市,从人才地理来源角度而言,女大学生群体多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圈,比男生更集中于大城市及大学驻地,由教育带来的地域流动在女生中更为少见;从社会来源角度着眼,女大学生群体多出身于家境殷实的城市家庭。在对大学的选择上,教会大学因其严格的管理、较高的学费和重视英语备受青睐,民国中上层家庭倾向于让女儿接受长期系统的教会学校教育,教会大学女生比例(近30%)高于私立(21%)和公立大学(13%),专门学院的女生比例则与其专业性质密切相关,如师范类、医学类专业学院中女生比例较高。女生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中也有一定的社会性别倾向,工科专业中女生仅占5%以下,但此外其他学科领域中女生比例与男性比较接近,专业选择丰富多元。从教员性别组成来说,尽管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大学教员的比例只有8%左右,但当时中国精英大学中女性教员的比例却能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精英大学中获得永久教职的女性教员比例一较高下。而女大学生们的就业选择也值得注目,虽然女大学生毕业后的初次就业率较高,但女性就业依然受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束缚,许多知识女性在结婚后不得不中断职业,也有部分知识女性因不愿被家庭束缚而选择独身。

最后,梁晨教授将近代全球的女性教育模式总结为传统家庭女性教育、以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为代表的区隔型女子教育、以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为典型的混合型女子教育三个大类。从数据库的构建出发,梁教授提出,未来的史学研究应当注意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共建,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处理史料,重视团队合作,不断探索历史学新的研究视角与场域。

会后,梁教授与同学、老师们就数据库的搭建与使用、全球史视野下人的流动与作用等问题展开亲切交流,并针对疑问予以细致回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