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南开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四讲在津南校区公共教学楼C319教室举行,由陕西师范大学陈峰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主题为“对宋钦宗朝议和问题的反思”。此次讲座由历史学院刘晓教授主持,张荣强、张叶、曹杰等老师以及学院全体硕博一年级学生共同参加。
讲座伊始,陈教授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切入主题,强调了理解现实对于分析历史问题的帮助。紧接着,陈教授介绍了北宋议和的传统和特点,指出以往议和虽内部存在争议,但在形成共识后,最终与对方达成一致;且仅付出经济代价,不割让疆土;此外,议和是北宋以实力为前提交涉的产物,并非单纯劣势下的乞和。而到了宋钦宗朝,由于内外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传统议和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随后,陈教授介绍了宋徽宗禅位宋钦宗的历史背景,结合宋钦宗的成长经历指出其深受传统君道观的熏陶,注意规矩与形象,也在意朝野议论,最终形成其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风格。接下来,陈教授剖析了金军第一次围城期间的议和细节:金军除要求巨额赔款、宰相与亲王为人质外,还提出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导致朝堂意见分歧;加之种师道率西北援军抵达,极大鼓舞士气,朝野反抗呼声高涨。同时,金军的暴行引发强烈不满,宋钦宗转为主战,发动劫寨之战。然而奇袭失败后,钦宗与主和派又转向议和善后。朝廷内和、战两派对立加剧,最终金军未获足额金帛便北撤,第一阶段议和结束。
陈教授接着分析了开封再度被围前的和战之争与策略波动,指出宋钦宗在朝野压力下调整中枢人事,罢免了一批主导议和的大臣,又吸纳了一批主和派与主战派进入朝廷中枢,在战略对策上做出和战两方面的准备。不久后,钦宗正式下诏固守北方三镇,追究主和大臣的责任,并出兵救援三镇,开始局部抗战。第一次救援太原行动失败后,朝堂上再次发生和战之争,钦宗摇摆不定。王云带回以三镇租税替代割地的方案,遭到搁置。第二次救援太原失败后,朝廷重回议和路线,求和派与主战派争执不下。陈教授提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无法实现的目标,只有再寻求政治手段解决。此时,朝廷罢免徐处仁、吴敏,以主和的唐恪独任宰相,为和谈铺平道路,宋廷仍试图达成以三镇租税替代割地的方案,多次遣使与金军谈判,但均遭到拒绝。靖康元年(1126)十月以后,金军一面以议和为诱饵,一面两路继续进攻,局势日益恶化。与此同时,朝廷中议和派与主战派经过长期争执,多数朝臣主张放弃三镇,宋廷最终决定妥协,然而,金军已逼近黄河。此时的金朝已不满足于之前所提出的条件,进一步要求北宋割让黄河以北,北宋最后同意割地要求,但金军继续进发。北宋在军事防御上逐渐溃败,京师被围,钦宗与徽宗二帝出城投降,北宋覆灭。
陈教授进一步总结了钦宗朝议和的四大历史教训:其一,北宋受到议和政治传统的影响,对议和寄于过高希望,对全面抗战则缺乏坚定信心,“战”仅限于防守都城与增援三镇。其二,面对金军的强大进攻,宋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严重的裂痕,无法凝聚共识,一致对外。其三,北宋未能建立高效军事指挥机制,制约了军队作用的发挥。其四,不能审时度势做出重大战略调整,失去图存的机会。
最后,陈教授延伸指出,议和问题不止发生在中国古代,世界史上也不乏其例;对宋钦宗朝议和问题及其教训的反思,也可对当今提供一定的启示。讲座结束后,陈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耐心解答,此次学术盛宴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