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三联书店联合举办了首届“南开史学郑天挺讲座”。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汎森先生作了题为“史家的技艺:梁启超的史学措词”的演讲,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主持讲座,现场有校内外三百余名师生聆听。
王先生首先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和学术。梁氏一生可分为四期:(1)康梁变法宣传;(2)1912年返国,从事政治;(3)从政屡受挫折;(4)欧游倦归,思想转变、讲学。其学术分为三部分:介绍西方思想;以新观点重估中国学术;1917、1918之后的新汉学。
其次,王先生参考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所提出的“措词”(logology)概念,提出如下观点:我们除了关注经典史学史命题之外,还要关注历史书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史学措词”。“史学措词”的定义比较广泛,包括史学家的语言风格、比喻、修辞、词汇等各方面。为何要关注“史学措词”,因为这也是探讨史学思想的一个环节。语言不只是反映定义的工具,不同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导向,反映着史家的思维世界。“史学措词”本身反映出一种“双重认证”(Double argument),比如梁启超在《新史学》提出的“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汰之世界”。其中,“民族主义”“四万万同胞”“优胜劣汰”等措词,反映的就是“双重认证”,即以当时的注意力来选取某一段特定史实的表达。诚如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王先生重点介绍了譬喻(trope)、词幕(terministic screens)两个概念。所谓“譬喻”是一些互相并置的语词,以各种不同学科的语汇,通过隐喻构造出一个阐释事件、世界、问题、诊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框架,不同的隐喻将引导不同的方向。而词幕是一种语言形式,即是一种经验方式。词幕为我们构造出参照系(frames of reference),我们无时不生活在词语所编制的世界中,它引导、制约我们的思想方式、情感世界及社会。通过词语的选择,形成词幕,引导人们的行为,并进行过滤。我们要经过词幕看事情,透过它的筛选来看历史。比如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使用“成住异灭”的语汇,使用“历史的”和“非历史的”表达。
再次,王先生指出梁启超常见的史学措词经历显著的变化。梁启超的史学措词,以欧游倦归为界,前后完全不同,前期(1901、1902年之后)史学措词以理性、科学为特征,后期(1920年代之后)史学措词以批判、反省早期史学概念为特征,佛学语汇渗入史学,“宣扬精神的生活,对物质宣告独立”。
早期常见的史学措词,如“历史的”、“非历史的”、“有史的”、“无史的”、“国民的历史”、“英雄、个人的历史”、“有目的的历史”、“无目的的历史”、“公例的历史”、“历史的舞台”、“进化的历史”。以上史学措词具有浓厚的现实意涵:第一,表达历史演进之迹。第二,表达历史寻求的是非固定性的、非规范的,一切都是过渡的时刻。第三,把延续看成是种有缺陷的共存。第四,揭示进化的过程是运动化的。运动可以被分解为多个时段,每个时段对应于一个定位点。换言之,进化的延续,各个阶段(phases),通过某物内在成长而相互交错。过程的相互区分的各个部分是并列放置的。比如演化,有“浅演”“深演”之分。
后期常见的史学措词比较复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如“历史的人格者”“史迹集团”等语汇。第二类,佛教语汇渗入史学。比如在给女儿的信中言“业”“报”为其终身信仰。又如“因”与“缘”、“所因”、“所缘”、“因缘”、“果报”、“亲缘”(直接缘)、“间缘”(间接缘)、“主缘”、“助缘”等。第三类,新康德学派思想影响下的史学措词。1922年前后开始,新康德学派对梁启超造成重要影响,主要反映在《中国历史研究法》《文化是什么》《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等论著。
比较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可以发现如下三点:第一,早期以“文明”措词居多,后期以“文化”措词为多。第二,早期强调“公例”,后期认为历史大抵没有因果律,与自然科学不同。第三,始终常用的史学措词,有化学词汇、力学词汇、生理学词汇、心理学词汇、工程学词汇。
此外,王先生提示其他史书、史家的措词例子。参考柴德赓《史籍举要》一书,王先生指出:《通鉴纪事本末》二百三十九条题目,按其性质和袁枢用字习惯,很可以看出袁氏的真实立场。常用的动词,“平”字二十九次,“据”字二十三次,“灭”二十三次,“叛”字二十三次,“乱”字二十次,“篡”字二十次,“寇”字十次,“伐”字九次,“逆”字八字,“讨”字七次。又如,黄仁宇采用“无可奈何”“不如人意”“不得不然”“历史发展一定如此”等措辞。陈寅恪好用“预识”“杂糅附会”“因缘和合凑集而成”等措辞。
最后,王先生在结论部分指出探讨史学思想,除了应看他们的理论宣示,还应看他们如何在历史写作中有意无意展现出的史学思想。除了历史宣言之外,历史写作中的措词影响显而易见,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梁启超1920年代之后,史学措词有了很大变化,开始强烈地反省、批判早期的史学观念。
在提问与答疑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着思想“降一格”、谭嗣同仁学、历史书写运作机制、思想史的层次、在地知识等问题积极发言、讨论。王汎森先生的回答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