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南开史学首届郑天挺讲座·第二讲 ——《史家的技艺——陈寅恪的历史解释》讲座纪要


320日下午,首届南开史学郑天挺讲座史家的技艺第二讲在津南校区历史学院天挺阁(127)举行,并继续由王汎森先生担任主讲嘉宾,主题为陈寅恪的历史解释。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先明教授主持,吸引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主持人王先明教授首先结合时令,指出今天是中国传统的春分节气,而在这样一个阳气回归、万物复苏的日子里,学院请来学术大家王汎森先生进行讲座是意义非凡的,可谓是天人合一。继而,王先明教授指出,在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过程中,或者说在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建构过程中,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等人均为旗帜性的人物,而王汎森先生在这方面研究多年,别有会悟,创新颇多,并专程来南开呈现他的研究,结合会场座无虚席的情况来看,这注定会是一场学术盛宴。

在本场讲座中,王汎森先生主要通过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柳如是别传》来分析陈寅恪是如何解释历史的。首先他从其之前发表的文章《陈寅恪的历史解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切入,指出在这篇文章中他已经分析了陈寅恪史诗互证过程中的象征化过程路径,如陈氏通过分析柳如是诗中的用典情况来探知她前后期倾心陈子龙与钱谦益的不同趋向。不过,与之不同,本次讲座更想通过《柳如是别传》来展现陈寅恪先生是如何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证据来建构他的史实的。

 


首先,王汎森先生介绍了陈氏的学问分期与史学观念。他通过引用余英时先生的研究,介绍了陈氏研究兴趣与研究实践的变化,即其研究经历了从殊族之文,塞外之史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再到心史时期的过程。继而,他介绍了陈氏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的史学观念,认为这是其在史学实践中进行历史想象的理论基础。

接着,他以《柳如是别传》为例,详细分析了陈氏如何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要素考据线索,如地理、空间、时间、气候、年龄、制度、音韵、名字、训诂、风俗、惯例、学风、诗文例、族类与礼法之变化、流行、通习、世情人性、生活常识、隐语系统、用典、个人嗜好等。例如,对于柳如是到垂虹亭会见当地商人汪然明这一事件,陈氏把嘉兴附近水面的宽窄、潮流、何时换大船、何时换小船等考证得清清楚楚,意在探索出柳氏当时急切会见汪氏的心情,其背后的道理在于空间移动即是人的意识的体现。再如在时间上,陈氏利用诸如官历中的记载,来重建当时的时令气候、花开时间等,并与诗文比证,等等。

其后,王汎森先生揭示了陈氏如此考证的深层含义。他指出,古人的所有行动都是在一层又一层的背景文化背景文本中进行的,而史家必须要找出这一层又一层的背景文化背景文本,藉以找出或确定历史人物未明白说出的意图。陈氏所著《柳如是别传》即是对此种方法的实验。王先生认为,即使陈氏在撰述过程中常将自验所学之深浅”“俟考”“假说”“假定等挂在嘴边,甚至书成之后一些学者亦对其推断表示怀疑乃至否定,但是陈氏进行如此细碎的考证恰恰是史学求真、求实特征的体现。

最后,王汎森先生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每一种研究都需要有思想作为指导,时代思潮是与个人生活交织在一起的,而个性之真实通性之真实之间也常常交迭而存。我们必须透析历史日常的杂糅附会因缘和合凑集,以重建历史的过程动态。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展示了利用日常生活史证据来进行历史想象的重要意义。只不过,历史想象的世界看似无限,却也是有限的。史学工作者必须要掌握史学研究的多把钥匙,随时佩戴在身上,方能在关键之时破解历史之奥秘。

讲演结束后,王汎森先生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