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兰:党性与人性交织的光辉——怀念陈志远老师


在记忆里,陈志远老师的形象温暖而坚定,照亮着我求学生涯与初入职场的道路。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教授、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更是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烈士的儿子。在陈老师身上,党性的原则与人性的光辉相融相生,绽放出独特而动人的光芒。

初见陈老师,是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时,他担任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并教授我们中国民主党派史。初次上课,便能感受到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教学的热忱。他的课堂,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与深刻的见解,将民主党派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在他沉稳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无比柔软的心。

陈老师自幼失去父母,陈潭秋烈士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这成为陈老师心中永远的痛。每当回忆起父母的牺牲,他总是难以抑制地落泪。那些泪水,承载着他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家庭悲剧时的脆弱。这种脆弱,非但没有削弱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反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真实与纯粹。他让我们明白,即便拥有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党性,在面对痛失亲人的伤痛时,人性的情感依然会汹涌澎湃。

陈老师的性格温和,在系里是出了名的。在他的带领下,历史系始终充满着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党性的内涵,不是通过强硬的手段,而是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引导着全系师生坚守政治原则,追求学术真理。

我读完博士学位留校后,有幸成为陈老师的同事,尽管那时他已经退休。但他对系里的事务依然关心,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也格外关注。偶尔,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去探望他,每次见面,他总是热情地招呼我们,询问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我们的期许与鼓励,让我们感受到如长辈般的关爱。

在支部活动中,陈老师更是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陈老师从未缺席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的支部会议,有时,甚至只有他一个人前往系里开会。办公室的老师打电话催促我们时,总是说:陈老师都到啦,快来开支部会啦。听到这句话,我和另一位年轻老师总是匆匆从家中赶来,陪着陈老师开支部会议。在会议上,陈老师总是积极参与讨论,他的发言虽然简短,却总能切中要害。有时,会议气氛略显沉闷,陈老师便会和我们聊聊最近的新闻,问问我们的家长里短,让会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继续进行。他用自己的坚持和热情,让支部会议得以延续,让党组织的凝聚力在点滴中得以增强。

曾经有不少人希望从陈老师那里获取详细的口述史,希望通过他的回忆,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然而,每当谈及往事,尤其是父母的牺牲,眼泪总是冲断他的回忆。那些泪水,是他对亲人的思念,也是对那段历史的沉重铭记。他的痛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们对他所传承的党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陈志远老师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教诲、他所展现出的党性与人性的光辉,将永远留在我心中。他教会我们,党性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生活的点滴中,在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中,在面对困难与痛苦时的坚守与担当。他用一生的时间,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与奉献,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