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王汎森:傅斯年眉批与题识中的世界


3月25日,首届南开史学郑天挺讲座第三讲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挺阁(127室)举行,由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汎森先生主讲,主题为“傅斯年眉批与题识中的世界”。历史学院李金铮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共有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参加。

王先生首先就讲座主题进行解题,介绍了郑天挺与傅斯年二位先生在西南联大及史语所期间的交识。曾经编订《傅斯年眉批题跋辑录》的经历,使王先生关注到了这样一批资料,及其揭示出的傅斯年学术世界。王先生以“冰山上下”作喻,指出过往研究多侧重于显露于冰面之上,即傅斯年已发表的学术成果,而相对忽视那些冰山下层,以眉批与题识为代表的学术思考。正如牛顿手稿一般,眉批与题识未必具有条理性,但同样显示了著者的若干重要思想。

王先生指出,冰山下的世界,应当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傅斯年已显现的、已发表的著作,是如何由一张更大的,有些是隐而不见的网所支撑起来的。另一方面则是傅斯年所构想拟定的、未完成的计划,是如何从这些眉批得到一些蛛丝马迹。隐、显两面之间,有无互相支撑或相互出入、矛盾之处。傅斯年的旧学基础相当深厚,并在眉批题注中抒发了大量观点。一些观点虽在斟酌后未公开发表,但足以显现其时他本人的一些思考。

观诸眉批题注,首先可见的是清末民初时期存在的一些共通“公共文本”。傅斯年深受晚清今古文之争的影响,以其眉批可见他对于古书所采的批判态度。他有意识的将文献生成看作历史的过程,旨在将文本放在历史场域中审视,并对历代文集史书持有批判性的态度。不过,从他对《古史辨》的批注来看,其观点也与顾颉刚等人不尽相同。

在傅斯年的眉批中,显现出一种基于“文本生成学”的思考。古代文本内部有一个历史的场域,文献是流动的、生成的。研究文献,既要考虑文人写作的社会身份与背景,又要关注文书条件的变化。文本本身具有不明确性,在汉朝前后同一文本就存有不同,应当关注文本的社会背景。“文集”是一种有机的文献集,多由一篇篇文章组成,亦处于变化之中。除了社会背景,文本生成还有其层位,文本的形成是不同层位叠加在一起的结果:“古来的书每每先有核子,后来逐渐发展与改变,一书中自身之底层每不容易分辨。必以一书最初之层为此书之时代固失之,必以其最后层当之,亦未可得。”古书古事在形成过程中,就经历着体系化、凝固化、人化、伦理化与心性化。

傅斯年的阅读面相当广泛,其眉批题注足见其功力深厚。其中一些论断与公开文本有所出入,如,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强调的对“过度历史想象”的警惕态度不同,傅斯年在其眉批中就曾发挥无限的想象力。他读书深入细致,任一眉批每有两三千年历史为其背景。在阅读文献时,傅斯年善于从“时风众势”看片语只字,并且注重历史转关之处。此外,他还重视野史小说之史料价值,并强调区分史事的层别

傅斯年的眉批亦可见其生平经历与个性,相关资料可作其生命史之补充。他常借眉批自述少时经历,包括读书、习字、买书之状况。眉批题注中更常见他对古今学人的评价,包括顾栋高、钱大昕、段玉裁、龚自珍、陶澍、杨守敬、章炳麟、王国维等。当然,诸条眉批亦处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其中认识便有前后不同。傅斯年也曾反思,对于学人的一些评价过于苛刻,未能抱有理解之同情。

傅斯年虽出自五四青年,似乎是旧文化旧道德的批判者,但其身上永远存有节义之争,以至于傅自言“一团矛盾”。眉批可见,在涉及到满汉、明清易代的相关人事,傅斯年常怀有浓烈感情,直接影响到他对于顾炎武、黄遵宪、罗振玉等人的评价。还有涉及到伪满、历史乃至艺术鉴赏等诸问题上,这种情绪更难以掩藏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例如,傅斯年曾拟定完成一部巨著,希望实现“一个开启中国历史正型的尝试”。虽然这点最终未能实现,但眉批题注中一些内容可以观其大纲,以寻蛛丝马迹。王汎森先生最后总结道,眉批与题注是一个尚在呼吸的鲜活文本,以其观察“冰山”以下的学术世界,不仅能看出傅斯年的知识基础与文化背景,还能观察傅斯年前后的思想变化。读者也可能从片语只字中得到进一步研究、探索的线索。

讲座结束后,李金铮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要总结。他指出,王先生的精彩讲座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内外结合的文本研究方法,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关于傅斯年先生更鲜活的人物画像。在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围绕书籍史研究方法、傅斯年的人际网络与交往等问题向王汎森先生请教,王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