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钱乘旦:结盟还是孤立?解析英国外交谋略


  326日下午,首届南开史学雷海宗讲座第二讲在津南校区历史学院天挺阁(127)举行,本次讲座继续由钱乘旦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主题为“结盟还是孤立?解析英国外交谋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付成双教授主持讲座,现场有校内外百余名师生聆听。

在本场讲座中,钱乘旦教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回顾英国弱小(1485-1688)、崛起(1689-1815)、称霸(1815-1914)、衰落(1900-今)四个历史时期的外交行为,深入分析了这些行为背后折射出的外交谋略以及英国执行对外政策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钱乘旦教授以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为起始点,分析了英国弱小时期的外交谋略。钱乘旦教授指出,都铎王朝的出现,意味着民族国家开始在英国形成,在这一时期,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两位君主在外交方面皆采用了结盟政策,特别是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她支持苏格兰新教势力,并与荷兰结盟,利用法国和西班牙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潜在矛盾,与法国交好,将斗争矛头对准当时的欧洲最强国,也是英国最强大的敌人——西班牙王国。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民心汇聚,并于1588年以少胜多,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致使强大的西班牙王国从此走向衰落,而英国则逐渐走向崛起。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荷兰凭借海上经商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17世纪的欧洲最强国,而英国的斗争目标也随之转向了荷兰,英荷战争爆发,最终双方互有胜负。可见,在英国弱小时,在外交方面主要采用联盟的方式,并选择当时的欧洲最强国作为打击目标。

随后,钱乘旦教授分析了英国崛起时期(1689-1815)的外交原则。钱乘旦教授指出,进入18世纪后,法国逐渐成为了欧洲霸主,联合他国对抗法国、从而与法国争霸成为了英国最重要的外交行为。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共发生了6次争霸战争,即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这6场战争中,英法两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盟国,双方的盟国在不同战争中交替更迭,英国在5场战争中选择了结盟战略,唯独在北美独立战争中采取了孤立政策,最终战败并失去了北美殖民地。与此同时,法国也在数次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随着拿破仑战争的失败,逐步丧失了欧洲霸主地位。而英国则凭借盟国的支持和自身的强大力量,在这场争霸斗争中获得全胜。

其后,钱乘旦教授指出,在英国称霸时期(1815-1914),欧洲形成了六大帝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奥地利、奥斯曼)加三个边缘(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的政治格局。在这一时期,以六大帝国为核心,衍生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而英国在整体上则采取了“光荣孤立”的外交原则,除联合法国介入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最终迫使俄国求和外,对各国相互间的战争基本持坐山观虎斗的态度。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丧失领先地位,英国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这一点从英军在19世纪末期英布战争中的表现中也可窥见一二。在兵员数量、装备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仅取得惨胜,由此不难看出英国的衰落态势。

随后,钱乘旦阐述了英国衰落时期(1900-今)所采取的外交策略和原则。在20世纪初,随着俄国在亚洲的殖民扩张,为维护在印度的统治,英国放弃了称霸时期的“光荣孤立”的外交原则,开始寻求与其他大国结盟以强化远东防御,选择与日本结盟,利用日本对俄国的牵制作用,共同遏制俄国的进攻性政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继续奉行结盟政策,最终赢得了战争,却彻底输掉了世界霸主地位。二战后,英国延续结盟原则,首相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战略,旨在通过维护英国与英联邦、美国和欧洲这三环的关系,挽救和恢复英国被削弱的国际地位,但这一战略最终以失败告终。随后,钱乘旦教授提出了英国的“新三环外交”设想,即美国、欧洲、新兴经济体这三个“环”,至于它能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看英国政治家的智慧了。

最后,钱教授在结论部分指出,纵观英国的外交历史,在战略的运用上,结盟是主线,也是其强大的秘诀;“光荣孤立”是特殊情况,只发生于强盛时期。英国外交战略的成功并非体现在“孤立”上,而是不同时期的“结盟”。在英国未达到世界霸主地位时,通常采取联合其他国家对抗最强国的战略,当达到霸主地位后,就联合其他国家对抗对自己威胁最大,实力仅次于自己的二号强国,也就是“打老二”。在这一点上,美国基本继承和延续英国的外交谋略,20世纪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个情况。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围绕“英国治下的和平”、“新三环外交”、“王朝利益”等问题积极发言,钱乘旦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之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