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王利华: 物物而不物于物——从历史维度认识AI


43日上午,本学期南开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讲在津南校区公楼C319教室举行,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主讲,主题为“物物而不物于物——从历史维度认识AI”。历史学院张荣强教授主持讲座,张叶老师及学院硕、博一年级全体研究生共同参加。

王利华教授在讲座开篇,便将AI的发展放置于地球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他指出,世界的演化呈现出创进性、嵌生性、叠累性、涌现性、阶梯性等多重特征,将AI纳入人类史研究,是理解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路径。如今,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种种变化不仅重塑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更冲击了既有的认知体系。在此背景下,历史研究的价值愈发突显,能够为人们理解当下的巨变提供独特的视角与有效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王利华教授深入剖析了人和工具的关系,并从工具史的角度,探讨了认识AI应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的获取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这样的转变中,如何确保人对工具的主导地位,成为了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王老师追溯了中国古代的工具论,以及西方先哲们对“人—物”关系的思考。到了现代,工具理性危机逐渐显现,过度依赖工具可能导致人性的异化。王老师强调,在借助工具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工具对人性的反作用,人在利用工具时必须保持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思考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勿忘审视自身与AI的关系。

王利华教授指出,AI的发展如同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花,对公平体系、价值观、就业结构及社会关系等多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带来了冲击。在就业领域,部分工作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历史学也在发生“物”向转变,需要重构基本历史关系。新一轮的工具技术革命,给历史人文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人们急需思考,AI将为历史研究带来什么,又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这一技术。王老师呼吁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AI,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探索出一条AI与历史学研究协同发展的道路。

随后,王利华教授分享了自己应用AI的丰富经验。例如,借助AI了解学术动态,能够快速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信息。整理个人文稿时,AI可提供语法检查、语句优化等帮助。在创作文学作品、设计课题、制作动画视频和PPT材料等方面,AI也能够提供创意和技术支持。与AI反复进行对话,还能够达到思想层面的交流。然而,AI并非完美无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亦暴露出理解偏差和计算错误等问题。例如,在理解一些具有文化内涵和隐喻内容的文本时,AI可能会出现误解,在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时,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这表明,使用者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依赖AI,而应将其作为辅助工具,结合自身的知识和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实践过程中,王老师不断尝试应用了多种AI系统,包括DeepSeek、豆包、Kimi、腾讯元宝、纳米AI、夸克等。这些尝试既有令人惊喜之处,如AI能够快速生成大量的文本素材,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和思路,但也有令人惊吓的地方,AI编造事实、无中生有等问题屡见不鲜。例如,在进行学术搜索时,AI可能会提供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误导使用者的研究方向。这提醒人们,在应用AI时,必须注意辨别其输出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能不加甄别地使用。王老师对不同AI工具生成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指出借助DeepSeek和纳米AI能够取得不错的文案及视频制作效果。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选择更适合自己需求的AI工具,可以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

展望未来,王利华教授认为AI在历史学习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学习者利用AI进行智能搜索、知识点归纳、整合录音录像,可以提升学习体验和效率。他还提出,甚至可借助AI技术与过去或未来的自己进行讨论,这种呈现方式为AI技术在知识传承和交流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讲座最后,张荣强教授进行了总结。他称赞王老师的讲座逻辑清晰、内容丰富,并指出AI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丰富的资料储备对写作文章具有很大启发,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信息真实性的甄别、人类创造力的保持等。此次讲座为我们从历史维度认识AI,以及在AI时代保持人类的主体性,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有益的指导,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