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谢一峰:中古洛阳的研究前沿与方法论探讨



426日下午,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南开史学伯苓班系列讲座第55期、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第42期、南开大学毅生书院第四期系列活动第7期在历史学院天挺阁(127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题为“中古洛阳的研究前沿与方法论探讨”,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谢一峰副教授主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史正玉老师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沈琛、王音、陈拓、张叶、刘亦方、齐广等老师以及本硕博各级学生参与本次讲座。

谢老师首先谈到洛阳在中古时期以及整个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强调对洛阳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城市史或地方史研究,而应当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眼光,也要具备长时段的视野,由此指出从都城空间、政治表达、文化情结三个维度综合探究中古时期的洛阳。

谢老师在回顾洛阳城市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谈及洛阳学研究现状。其中,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集中于文献整理、考古发掘报告整理、都城空间、洛学思想、洛阳文学等领域,侧重于材料整理和基础研究,兼及中国历史方面的综合研究。日本学界的成果和英文学界的讨论也各有特点和侧重。谢老师基于此提出洛阳研究可以继续挖掘的方向,例如中古洛阳的景观演变、都城的政治表达、洛阳的文化意义等。此后,谢老师分享了他在洛阳研究中总结的方法,如动态空间研究法、政教景观分析法、比较都城研究法等,并结合具体研究和实地考察结果进行具体说明。最后,谢老师介绍了他在最新研究中对魏晋南北朝至南宋时期洛阳的问题关照和总体思路,整体上按照宗教景观实体层面、政治表达层面、文化和精神层面这一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进行展开。

史正玉老师对谢老师的深入讲解表示感谢,指出谢老师学术视野宏阔,开展长时段的综合研究以及在洛阳学的深厚学术积淀之上继续发现新的增长点令人钦佩。在场同学针对讲座内容向谢老师请教,探讨了立足城郊区域的视角对都城研究的作用、中古时期国家大寺的活动与都城政治的关系、洛阳的文化标识意义等问题。刘亦方老师针对洛阳古城的确切范围、洛水河道变迁原因、伊阙的地理意义、高台式建筑的渊源等方面问题与谢老师进行深入商讨,王音老师、齐广老师也就相关问题发表看法。沈琛老师对讲座作出总结,指出谢老师对洛阳问题的长时段关照,将中古时期的文化景观与制度、文化源流等问题结合起来,超越传统研究中中原视角和王朝视角的广阔视野值得学习。

谢老师的讲座基于其对洛阳相关问题的敏锐感知和对学术史的充分把握,为在场师生描绘了自汉代至南宋的长时段下洛阳城市景观的发展及其与政治、文化层面的互动图景,揭示了中古洛阳研究的可行方法与可能的发展趋势,也提示同学们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注意从时间和空间上寻求视角的延伸和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