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南开伯苓班史学讲座第56期、南开大学毅生书院第四期系列活动第8期于历史学院饮冰室(117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题为“唐五代行营制度的演进”,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副秘书长胡耀飞老师主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沈琛副教授主持,参与活动的还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夏炎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安泰副教授,王音、尚宇昌、齐广、史正玉等老师以及本硕博各级学生。
讲座伊始,胡老师介绍了“行营”的释义与起源。“行营”即行动的军营,唐初并无特殊含义,其形成定制始于安史之乱后,以安西、北庭藩镇军队入关平叛为标志。
随后,胡老师针对唐代诸具代表性的行营案例逐一展开考述。胡老师将唐代最早的安西、北庭二行营的发展分为三期,通过对其深入探讨,剖析了行营的命名方式、统帅称呼的演变,以及制度来源等问题。接下来,胡老师探讨长庆镇州行营这一案例,梳理镇州行营相关情况,对长庆镇州行营的组织结构、阶段性战况和战果等信息展开讨论。此外,他还分析了白居易围绕镇州行营体制展开反思和建议的《论行营状》,揭示了唐人对行营的部分认知。之后,胡老师又讨论了晚唐时期的代北行营、镇压黄巢行营、蔡州行营几个案例。代北行营根据功能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组成与作用演变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局势的变化。唐廷镇压黄巢的行营分七阶段,各阶段统帅不同,显示出镇压黄巢过程中行营组织体系的复杂性。唐末蔡州行营也是行营发展中的重要案例,对其性质转变进行分析,有助于丰富对唐末藩镇体制的认识与研究。
在上述依照时间顺序的纵向研究之外,胡老师还对行营的人员构成与功能展开横向探究。从行营僚佐来看,不同行营有着不同的配置;兵源方面,行营在唐后期主要以藩镇军队为主。行营在唐后期不仅用于镇压藩镇叛乱,还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此外,神策行营作为中央神策军在地方的驻军,与普通作战行营不同;行营在唐末五代还衍生出地方统治代表的功能,如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杨行密借此管辖地方藩镇军队,后唐西川行营在特定时期统治西川。随着藩镇在唐末五代的边缘化,行营的地方治理功能逐渐弱化。
讲座最后,胡老师总结了现阶段行营问题研究的成果,提出后续计划研究更多不同类型的案例,进一步完善唐五代行营问题的研究。
交流讨论环节,王安泰老师就行营命名方式的长时段变化与胡老师探讨。胡老师认为,唐人设置行营制度的来源可追溯到北魏六镇等边疆军事组织。行营制度与历史上以区域、州为名号的都督军等存在相似性,可进行对比研究,往前可关注行军问题,往后可关注宋代地方禁军问题。史正玉老师就行营制度确立过程,围绕史料解读、对比等问题与胡老师进行交流。沈琛老师指出节度使制与行营制度的关联,玄宗的特敕可能促使其产生。夏老师指出行营问题涉及唐后期中央和藩镇关系,反映中央权威在军事行动中的领导力,思考行营制度在唐后期产生的原因,以及各方力量能够集结在一起的动力和利益机制,对解决唐后期的重大历史问题意义重大。结合胡老师研究成果,夏老师鼓励在场同学将研究做细做实,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此外,在场各年级同学也就军队结构与军费问题、中央禁军变化对唐宋行营变化的影响及本质差异等问题向胡老师请教。在参与讲座及交流过程中,同学们了解了行营制度演进的历史细节,理解了其反映出的时代背景问题,在认识、方法等多个层面收获颇丰,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