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本学期南开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在津南校区公共教学楼C319教室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钱杭教授以“回到原点:中国宗族研究的问题与展望”为题进行演讲,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主持讲座,并简要介绍了钱老师的学术成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张荣强、张叶,泰山学院周晓冀,天津师范大学罗艳春、吴倩等校内外老师,以及历史学院硕博一年级研究生共同聆听了讲座。
钱杭教授首先以常建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宗族通史》(2024年1月出版)切入,盛赞该著作对中国宗族发展史做出了高屋建瓴的系统性总结,所提出的宗族发展四个主要阶段——奠基阶段(先秦至商周)、变异阶段(秦汉至五代)、转型阶段(辽宋夏金元明清)、蜕变阶段(近现代),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而且拓展了学术研究的理论维度。
随后,基于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追求,钱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和学界动态,就该专著内容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思考。在《中国宗族通史》总结的“四阶段”基础上,他着重提出两个可以展开讨论的问题:
其一,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宗族”是否还像有机体一样,是同一个东西?围绕此命题,他回顾了自身学术观点的演进,指出其对宗族认知变化的三个关键节点:从1994年4月出版的《中国宗族制度新探》,认为是同一有机体的延续;到1995年6月出版的《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认为当代转型中的农村宗族与建国以前的宗族在性质上出现根本区别;再到如今,认为宗族在农村社会中仍是可以被感知的客观存在。钱老师说明,逻辑上的困惑,推动其不断思考宗族的本质问题。
其二,在经历了奠基、变异、转型、蜕变的历程之后,现代宗族为何仍然被、也应该被称为“宗族”?钱老师援引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的观点,指出在宗族发展的四阶段过程中,一定存在某些基本要素没有改变,正是宗族至今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关键。由此启示研究者,以往多聚焦于宗族演进过程中的“变量”,而维持宗族稳定的“不变量”同等重要。接着,钱老师以近期在江西萍乡大义村和广东韶关南雄珠玑镇的田野调查为例,说明宗族作为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其“不变量”往往隐藏在外观的背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指出,两地的宗族活动和祠堂活动呈现出“一冷一热”,但所谓冷与热不同感受的实质则十分复杂。面对这些现象,钱老师再次引述吕思勉的话,特别聚焦其论述中的后六个字“然而这又难了”,强调问题的深层困境。
对于未来研究的前进方向,钱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暂离书斋,走向生活,寻找常识,回到“原点”。也就是重返其长期观察的江西泰和地区,以同一研究者的身份和视角重新审视宗族。希望发现研究对象最朴素的日常状态,并重新审视研究最初的假设和基本原理,回到理论的构建阶段,回溯并重新审查研究经历,发现思维进程的内外误区。他认为,“变化”已经是“常态”,而宗族的“不变量”正是最接近宗族“本体”的“原点”。因此,“重返”现场最重要的目标和动力,就是寻找中国汉族宗族制度的共同且恒定的“不变量”,努力揭示决定“宗族”具有基本稳定性质的“不变量”。最后,钱老师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及涂尔干的理论重申回归“原点”的方法论意义,同时援引费孝通、许烺光的经典研究,辨析“宗族”与“宗族组织”的差异。
讲座结束后,常建华教授总结道,钱老师的论述以历史哲学为基础,通过回归“原点”,聚焦不变的要素,以此重新探讨宗族的本质,为区域性宗族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同时,唯有持续反思自身研究方法并评估他人成果,研究者才能开拓新领域并实现长足发展。钱杭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诙谐幽默,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