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马敏:从“史无定法”到“史采佳法”——治学门径探索



612日上午,本学期南开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六讲在津南校区公共教学楼C319教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主讲,主题为“从‘史无定法’到‘史采佳法’——治学门径探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主持讲座,何孝荣、张荣强、王美平、马思宇、张叶、任耀星等老师以及学院硕、博一年级全体研究生共同聆听。

讲座伊始,马敏教授首先介绍了前辈学者吴承明、刘子健的治学思想,吴承明先生是“史无定法”治学门径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提出要用多种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刘子健先生主张“史采佳法”,将西方社会科学的概念、方法用于中国史研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马老师主张,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和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并引述章开沅先生的治学理念,指出史学研究需要有宏观视野,要做到“纵通”与“横通”,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

接下来,马敏教授具体讲述了其数十年的治学历程和心得体会。首先是关于商会史研究,马老师介绍,其缘由是要“寻找中国的资产阶级”,商会档案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契机和机缘。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硕士研究生的马老师在章开沅、刘望龄老师指导下,同朱英老师等一道,开始整理苏州商会档案,并开展商会史研究,陆续整理和出版《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共六辑12册)等文献资料,出版了一系列商会史研究著作。他认为,研究商会首先要了解商会组织系统本身,进而联想商会与城市社会间的关系,关注其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揭示近代中国城市“自组织”的内在秘密。马老师通过研究商会组织及其与城市生活的互动,进一步关注到了“绅商”这一“近代过渡性社会的一个过渡性阶层”。马老师指出,由绅商群体组织起的商会等新式商人社团并非单纯的地域性组织,自小到大、由地方商务分所到海外华商会,组成了不同级别的广域网络结构。马老师提出,从事商会史研究的现代意义,在于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探析“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等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从更高层次和多维视角来构建中国新型市民社会体系,推动完善中国现代基层社会治理,并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其次,马敏教授介绍了其关于博览会史的研究。马老师在商会史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到档案资料中的“商品赛会”,即“博览会”,开启了博览会史研究这一新领域。马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商人参与海外博览会、自办博览会的情形,时人将举办博览会与融入世界和民族复兴相结合。马老师还指出,博览会史研究应该将“内史”与“外史”的研究路径相互结合、相互映射,在关注博览会本身的同时,把握其与社会的互动,与认识世界的关联,开展多维度、多视点的综合研究,并因研究对象特征而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马老师也通过自身研究博览会史的经历,告诫大家,一项研究课题从冷门到热门,需要等待时机,同时研究者更要保持远观与过滤的态度,应对从热门到冷门的变化,不断搜集新资料、提出新问题,形成能传之久远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再次,马敏教授继续为大家分享其在教会大学史和文化交流史方面的研究经验。他强调,个人的研究活动不必局限于某一领域,也应在拓展研究领域的过程中,思考更适合于自身的研究路径。马老师在机缘下发现牛津大学所藏英国浸礼会档案,关注到传教士马士曼的活动,并深入挖掘印度塞兰坡学院的资料,开启了在文化领域的研究。通过马士曼文献,厘清了汉译《圣经》的源头、最早的铅印中文书、第一部英译《论语》、第一本用英文撰写的中文语法书等问题。马老师强调,基督教新教对华传教史研究要具备全球化视野,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关注发掘新资料的同时,打破语种、地区、国度限制,把握教会组织的广泛国际联系与互动,尤其要关注与印度等国传教史的联系,重视世界性传教网络及其关键性节点。

随后,马敏教授以辛亥革命史研究为例,讲解如何使经典研究题目“老树发新芽”。他援引章开沅先生的论述,强调反思辛亥革命要从连续性和复杂性两个方面,即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拓展。在时间上,可以向辛亥革命之前更长的时间段中探寻,在空间上,可以从中国向亚洲乃至环太平洋的范围中研究,对于革命本身也可以进一步发掘三民主义的内涵。马老师认为,具体路径的拓展要做到四点:通过图片、文物等“具象化”、全方位地展现革命面貌;要“全息化”研究辛亥革命,关注革命党与清政府的互动关系,重视包括立宪派在内的多方政治团体和势力;开展“个体化”研究,解构阶级构成、社会转型等宏大叙事,了解革命洪流中不同层次人的感受和行动;推动“在地化”研究,了解辛亥革命在一些小地方的实际情形和真实影响。通过上述方向拓宽视野,有助于实现辛亥革命史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体系的“升级换代”,实现“革命史”叙事的自我更新、自我革命,即一种更为广义的、有着更大时空视距和充满生命张力的“辛亥革命”,或可视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新革命史”。

最后,马敏教授归纳总结了其治史的基本旨趣,勉励同学们要从系统档案资料出发做研究;确定选题要合乎实际,放开视野,留心各种潜在的可能;将历史“描述”与“阐释”有效结合;以“真”、“善”、“美”为治史的“圆融”境界;保持“十年磨一剑”的敬业和探索精神、“流水不争先”的人生和学问境界;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讲座尾声,王利华教授感谢马老师将治学经验向在场师生倾囊相授,并称赞其研究富含理论思考和现实关怀,启发性极强。在马敏教授细致地回答师生问题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