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调研队在该院教授卞利的带领下,深入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开展乡村振兴调研。调研队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野,用眼睛捕捉变迁,循着拱北廊桥的斑驳木影,探寻周诒春故居的人文底蕴;走进金龙山的山水画卷,在夹溪河的潺潺流水声中触摸文旅脉动;于儒村的座谈会上,倾听发展心声,结合专业所长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走访乡野查实情
队员们首站来到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蓝田镇迪岭村,探访拱北廊桥与周诒春故居。调研队队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大二学生李申介绍:“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在保护廊桥的同时,继续发挥其使用价值。当地村民通过廊桥走向田间,而游客则用镜头记录晨光中的溪水潺潺,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成为我们对蓝田镇‘文旅融合’的初始印象。而周诒春故居中精心修缮的院落与详实的史料陈列,则让我们们感受到当地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
走进金龙山,高山云雾间的“浮云轩”“香巴拉”等民宿令人眼前一亮。登上浮云轩的观景平台,竹海与茶园尽收眼底。浮云轩民宿的主理人刁春忠介绍道,当地许多民宿都是村民改建或出租自家闲置房屋而成。“当天下午,三棵树休闲度假区更显热闹:潺潺清溪中,游客们尽情戏水;岸边的平台上,当地村民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透着巧思,可谓村咖与山水相映,特色民居与自然共生。”调研队成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大一学生华雨嫣说。
调研队还探访了古城岩景区与休宁县状元博物馆。调研队成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大一学生董苡杉说,在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中梳理文脉,也为理解当地“文旅融合”的文化根基提供了钥匙。而深入蓝田镇下属五村的走访调查与蓝田镇儒村座谈会,更让队员们触摸到了发展的“毛细血管”。
蓝田镇儒村村支书吴志军的介绍揭开了“村庄变景区”的密码:依托宏村与黄山之间的区位优势,村里借和美乡村建设东风,推动集体经济以“村民资源入股、合作经营”的模式发展,蓝田咖啡便是典型。 当地产业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当地种植香榧,将好果卖出,次果榨油,油渣酿酒,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到“果—油—酒”的多元产出,使小小的香榧成为村民增收的“金果果”。而在旅游业态中,队员们发现当地对“多元需求”进行了精准把握:集装箱改造的魔宿厢居吸引着年轻家庭,拥有高山景观的浮云轩打动了摄影爱好者,打造中式庭院的四间半民宿则成了游客感受慢生活的好地方。正如民宿经营者的生动比喻,“不同风格民宿像不同口味的菜,总有一种能留住客人”。
更让队员们动容的是当地对“安全与发展”的平衡智慧。在夹溪河漂流景区,安全员正引导游客至划定的浅水区戏水,岸边的监控摄像头实时运转,防溺水标识十分醒目。“我们不仅派专人巡逻,还定期请专业团队培训安全员,到学校给孩子讲自救知识。此外,还会摸排登记村里有小孩的家庭重点关注。”蓝田镇副镇长顾昊说。“村干部的介绍,让队员们看到了蓝田镇在发展‘清水旅游’时,对生命安全的极致守护。从硬件设施到人文关怀,从产业创新到安全保障,无不体现着:蓝田镇的振兴是一幅既见山水、又见民生的立体画卷。”李申说。
聚焦痛点献良策
在充分掌握当地情况后,调研队结合所见所闻,围绕文旅融合、基建完善、特色产业升级等方面,在座谈会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针对“留不住游客”的核心难题,队员们在分析宏村、黄山两大景区的虹吸效应与沿途旅游同质化问题后,提出“借势引流、错位发展”的思路。队员们建议,将当地特色农家菜与夹溪河浅滩嬉戏结合,推出“黄山—宏村联程休息套餐”,以“就餐放松、疏解疲劳”为定位,让游客在赶路途中“愿意停、留得住”。针对自驾游兴起的趋势,队员们提出“线上发力”:在社交平台建立官方账号,用民宿美景、清水漂流等内容吸引关注,并主动回复网友咨询;同时,修订“拱北廊桥”“潨潭桥”等景点的百度词条,补充停车信息、最佳游览时间等实用内容,让自驾游游客“搜得到、找得着”。
在文旅体验升级上,队员们建议深挖“徽文化”基因。可以依托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打造“徽派建筑研学路线”,让游客不仅看风景,更能亲手体验徽派木雕、砖雕技艺。针对金龙山的竹海与山泉资源,队员们建议开辟山间车道、增设观景平台,设计“竹海漫步+山泉竹筏”特色打卡点,让“养在深闺”的自然景观成为“必到网红地”。而对于夹溪河漂流,队员们认为可以丰富娱乐形式,增加水上秋千、浅滩摸鱼等项目,让游客玩得更尽兴。
基建与产业方面,面对山路蜿蜒处的会车难题,队员们提出在急弯处加装反光镜、每隔一定距离增设会车点,“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路顺了,游客才更愿意来”。为了升级特色产业,队员们为黄山毛峰与蓝花火腿“量身定制”方案:针对当地茶叶“出口依赖度高、国内品牌弱”的问题,建议开发“茶园研学游”,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全过程,同时对接知名饮料与奶茶品牌,以“优质原料供应商”身份打开国内市场;对于蓝花火腿,队员们提出“错位竞争”策略,利用其与金华火腿用肉相同的特点,走“平价优质”路线,先从小作坊起步带动就业,再通过电商、食堂专供打开销路,最后结合当地其他特产做成“火腿宴”,打响蓝花火腿的名号。
针对防溺水工作,队员们在肯定现有措施基础上补充建议:“可以给摄像头和音响增加识别功能,游客一靠近就提醒;用彩绳专门划定安全玩水区域,既方便管理,又让游客玩得放心。”调研队成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大二学生杨宸骅告诉记者,这些建议既有对细节的完善,也有对“人性化管理”的思考,得到了当地干部的认可。
校地携手启新程
调研接近尾声时,队员们与蓝田镇村镇干部围绕“长效合作”展开深入交流,共同勾勒出校地协同的未来蓝图。面对“蓝田镇有好山好水好文化,但缺能让人‘带得走’的记忆”的现状,队员们提出,可以依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博专业的优势,合作设计文创产品,以当地风景与古建为原型,做成冰箱贴、挂件,让游客在带走特产的同时,更带走对蓝田的独家记忆。
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一件件具体的事”。这次调研不是终点,而是校地合作的新起点,南开大学乡村工作站已在蓝田镇落地,未来将持续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服务的深度融合,让更多师生带着专业知识扎根乡野,将文章写在蓝田镇的土地上。
“从初见时的惊艳到离别时的牵挂,调研队的5天行程,既是一次对乡村振兴成果的‘见证之旅’,也是一场青年学子与乡土中国的‘双向奔赴’。”李申表示,蓝田镇的蜕变,印证了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生命力;而调研队的建议与校地合作的约定,则为这份生命力注入了更持久的动能。正如队员们在日志中所写:“乡野间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振兴的信号;田埂上的每一步脚印,都通向更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