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南开大学、人民出版社合办,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暨国家出版基金会项目成果《中国宗族通史》新书座谈会,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举行。十七位有关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出席会议,就《中国宗族通史》及中国宗族史研究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学院副院长夏炎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族通史》主编常建华教授回顾该书耗时近十年的编写与最终付梓过程,对恩师冯尔康先生、各卷作者及出版社专家的辛苦付出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希望借座谈会之机与莅会专家讨教交流。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李之美、哲学与社会编辑室原主任方国根表示《中国宗族通史》是高水平、代表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获得业内普遍认可。
座谈会环节,专家学者指出宗族研究对中国史研究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建构中国自主理论话语体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郑振满教授指出,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最核心的是找出能够说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标识性概念,宗族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标识性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孟宪实教授强调宗族在社会、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不可替代,宗族史研究启发着中国历史重大问题的新理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黄国辉教授指出宗族是认识先秦社会的枢纽,涉及早期文明的各个方面。《中国宗族通史》从历史文献出发,比较全面地梳理与考察了宗族概念,因此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与会学者赞同《中国宗族通史》能够体现“通史”特点,做到贯通、汇通、会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指出,通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宗族通史》继承、发扬了这一“家风”。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姜锡东教授认为,宗族研究过往以当代、专题性研究为主,《中国宗族通史》是第一部贯通性的大部头通史。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范兆飞教授指出该书有机结合编年体与纪传体,通宗族古今之变,成宗族一家之言。《中华读书报》副总编王洪波认为《中国宗族通史》作为通史讲出了新意,期待作者团队推出普及型著作,让学术成果惠及更多公众。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宗族通史》的史料基础丰富、扎实,融合宏观论述与个案研究,关注最新学术成果,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地域、族群、类型宗族的具体样貌,并在方法论上做出有益探索。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王跃生指出该书占有不同形式史料,广泛吸收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概念与方法,注意表述和评价的客观性,具有示范性。《光明日报》理论部编审户华为认为,《中国宗族通史》在大脉络中刻画出了活生生的例子与个人,并体现了前沿研究动态。
《中国宗族通史》多位分卷作者、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也在会议上发言。著名学者冯尔康先生撰写清代卷与近现代卷,他强调写作贯彻“通”字,将明代到近现代联系起来考察,指出宗族和国家以及民众的关系、家国一体的观念值得深入研究,重申秦汉以降的中国是“变态型宗法社会”的学术论断。隋唐五代卷作者王力平教授关注各群体的宗族生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挖掘宗族相关的制度性阐述,追寻宗族的承续与过渡性因素,也对该卷仍有不足表示遗憾。闫爱民教授负责撰写秦汉卷,曾深入研究明清谱牒、宗族,兼顾断代写作的“通”与“专”,注意与政治史等其他专门史进行关联,从宗族史角度回应秦始皇立嗣等重大问题。陈絜教授表示,先秦卷的写作面对已有研究体系与十余年来先秦史地理学和地理转向的取舍纠结,最后选择将宗族史落实于商周地理的探索之中,采取在事实归纳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的研究路径,并有意在未来对该卷加以修订完善。
常建华教授致闭幕辞,总结了各卷的写作特色,思考如何更好地向社会大众推介学术成果,期许宗族史研究在学界同仁的努力下继续深化。本次座谈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