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上午,中国史学科专题讲座“闽东文书与明清基层社会研究——以“粮户归宗”和都图里甲制度为例”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118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周正庆教授与黄忠鑫副教授联袂主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叶副教授主持。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法学院冯学伟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吴倩教授及学院本硕博学生近三十人现场参与讲座。
讲座聚焦于在以今福建宁德市为主的闽东地区新发现的民间文书,围绕“粮户归宗”政策与都图里甲制度两大主题,从民间视角透视明清国家制度在基层社会的实践与调适,展现了文书整理与跨学科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周正庆:闽东文书的发现与“粮户归宗”的实践
周正庆教授首先介绍了闽东文书的发现与收集、整理情况。他指出,闽东文书数量庞大,目前已收集近十万件,具有“归户性”强、家族色彩鲜明等特点。文书多存放于“契盒”——一种小型的家族档案柜,成为追溯家族历史与地方社会的重要载体。他强调,以家族为单位、归户、归物的文书整理,有助于还原民间社会的实态,构建起“立体化的史料群”,为后续系统研究打下基础。

周正庆教授
随后,周老师聚焦“粮户归宗”政策在闽东地区的实施与演变。他回顾了郑振满、刘永华等学者对清初闽南地区粮户归宗的研究,进而提出:在闽东地区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制度实践?通过分析宁德县芹村何氏家族的宗谱、山场诉讼文书等材料,他指出,明中叶以后,随着里甲制度松动,“合户”现象普遍,民间逐渐形成归宗合户的惯习。康熙年间,朝廷为缓解社会矛盾出台的粮户归宗政策,在闽东被民间社会灵活运用,成为不同人群、族群获得自身发展的政策资源。归宗合户不仅促进了宗族的发展,也推动了“户”的性质转变——从社会性单位演变为兼具赋税、宗族与文化象征的复合体。
黄忠鑫:都图里甲制度在闽东的实施与空间复原
黄忠鑫副教授从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都图里甲制度在闽东地区的具体运作。他以寿宁、宁德、古田与屏南四县为例,展现了民间文献在复原基层区划与赋役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黄忠鑫副教授
在寿宁县,他利用明末冯梦龙《寿宁待志》中的“都图”记载,复原了图甲税粮的空间结构,并与近年发现的“家册”相互印证,揭示出基层行政的精细面貌。在宁德县,团队考察发现有关建文逊国传说遗迹的“国母亭”实际上是乡厉坛。他认为,图甲户籍结构与两坛祭祀秩序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实是明清之际图甲调整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自身的组织性。十四都芹村、十二都霍童等地的山场纠纷碑刻,则揭示出人户入籍与图甲运行之间的密切联系。都图里甲建置存在辖地与人户两套并行不悖的逻辑。
在古田、屏南两县,黄老师进一步探讨行政区划变动对基层建置的影响。清代古田析置屏南后,地方志与民间契约文书中出现了“古都”与“新都”的表述差异,反映出官民认知的分歧。他通过复原都图边界,重审明清时期古田分县的三种方案,并在梳理“图—册—甲”征税结构的基础上,指出“顺庄法”在滚单与保甲结合下的实际运作。
总结与交流:民间视角与“鲜活的历史”
主持人张叶副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展示了民间文献在社会经济史、日常生活史、区域史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揭示出国家制度在基层社会的具体实施和运作,以及普通民众如何利用政策维护自身利益,其中所呈现的乡村人群组织方式至今仍在延续。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图甲排年、都图边界、浦江郑氏与建文传说、福建民间文书特色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余新忠教授
最后,余新忠教授从“生命史学”的角度出发,强调透过民间文书可以看到“鲜活的历史”。余老师指出,借助历史人类学与民间历史文献,我们得以重新思考“皇权是否下县”“制度如何落地”等根本性问题,进而深入历史的具体情境,感知生命的温度与历史的复杂面向。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供稿/李佳德